魏晋时期,佛教在江南地区影响有限。永嘉之乱,随着流民洪波的南涌,不少僧侣也相率渡江。南渡的名僧康僧渊、康法畅、支道林等人,为使佛教教义能够被南方的上层人士接受,一方面用比以前更为准确的汉语词汇解经,一方面又注意到当时盛行的玄学,开始以佛理入玄言,杂糅佛玄。这为以后佛教的中国化准备了条件。对南方的下层民众来说,佛教的教义也十分具有诱惑性。佛教宣扬人间的贫富、夭寿,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是轮回报应的结果。人生的苦由“业”而引起,“业”即为人的种种欲望。前生的业决定后世的果报,众生都在三世(前世、现世、来世)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中轮回,只有皈依佛门,人们才可彻底解除轮回之苦,或在来世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使得迫切期望摆脱苦难命运的民众,有了一根精神支柱。
佛教在南方的广泛流布和深入人心,进一步促成江南地区传统群体心理结构的解体,从而使忍让取代尚武,抗争让位于服从。因为佛教的教义和戒规,都对暴力和尚武持否定态度。佛教的基本戒条以“五戒十善”最为主要,五戒十善的第一条就规定不杀。佛法要求人们除在行动上约束自己外,还必须在心理上克制任何欲望与冲动。在佛教徒看来,列为戒规首恶的尚武喜杀风气及其观念,不但最无价值,而且是罪恶,会给个人、家庭、群体乃至来世带来灾难性后果。人们只有平心静气地服从现实,戒除各种欲望,反省自身,才能等待现世和来世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