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就“发卒数万人”作渠田。几年后,河道移徙了,渠无法用,种田的人连种子费用都收不回来。时间久了,河东渠田荒废,给了迁来的越人用,由少府收少量租税。
第三,修建褒斜道运河。这一时期有人上书讲修汉中褒斜水道运送粮食的问题,武帝把此事交给御史大夫张汤办理,张汤问此事,回答说:“到蜀地自故道走,多斜坡,弯曲遥远。现在凿穿褒斜道,减少斜坡,可近四百里;而且褒水与沔(汉水)相通,斜水与渭水相通,都可行运粮船。"
运粮从南阳上沔(汉水)转入褒水,从褒水到斜水时,中间有百余里陆路,用车转运,而后从斜水转入渭水。这样,汉中的谷物就可运到关中。
而山东的谷物从沔(汉水)可源源不断运来,比经砥柱山艰险要方便,而且褒、斜木材竹简丰富,堪与巴蜀媲美。武帝认为讲得有道理,任命张汤子卯为汉中郡守,征发几万人建褒、斜水道五百多里,道路果然又方便又近,然因水湍急多石,不能运粮。
第四,修建龙首渠。此渠修建时间应在元封之前,此渠修了“十余岁”,大约是在元朔、元狩、元鼎之时修建的,是一项引洛水灌溉的工程。修渠之因是,有个叫庄熊罴的人上言说: “临晋(今大荔)的百姓企盼穿凿洛水灌溉重泉(今陕西蒲城县东南)以东一万多顷盐卤地。这些地若用水灌溉,亩可收十石。遂武帝发卒万余人穿渠,从微(澄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易崩塌,因此凿井,深的有四十多丈,往往挖很多井,井下相通行水,水往下流穿过商颜山,井渠之生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