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豁达乐观。
中国文化有着豁达乐观的精神。
在中国人看来,人生的意义、个体的价值,存在于现世的生活中。人生在世,富贵发达,固然可喜;仕途坎坷,宦海浮沉,饱经忧患,未必可悲。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始终以乐观主义为基调,从而可以淡化悲观心理。对真理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使人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个人际遇的不顺,可以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来自我调适,将抑郁之情导向乐观之态。团体的事业受到挫折,可以看做是新的成功的契机,低潮可以视做两次高潮间的过渡。社稷倾覆,可以通过卧薪尝胆来光复。历来传诵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否极泰来”等格言,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便是这种乐观精神的积淀和转化。中国古典悲剧中,往往是大团圆结尾,虽然有模式化和空想主义的特征,但毕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结局的向往和追求,是用乐观态度对待悲剧现实。
中华民族的乐观,伴生了豁达大度的胸襟。这首先表现为兼容并包的文化价值观。历史上,在中外交通过程中,中国文化往往易于与异域文化相接触、相融合,既以自己的内在特色去影响其他民族的文化,又吸纳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佛学东渐,中土文化先是与其相安无事,继之发生冲突,最后融合为一,相互助补,共同发展。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国也有大致类似的遭遇。至于中国文化内部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融合,则更是为人们所熟知。儒墨相用相近,儒法相互合流,儒道互为补充,儒佛相互融摄……最后熔铸为一。这些,经过理论上的提炼,便表现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表现于社会政治生活,就是提倡“否可相济”“和而不同”,集思广益,择善而从。表现于文化领域,就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兼容并蓄,相反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