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时期——庄学儒化 宋代崇尚儒学,这个时期的庄子学呈现出明显的儒学化倾向。宋代著名文人都对庄子进行过评论,如王安石、苏轼、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人,尤以王安石、苏轼的影响最大。宋代学者能突破唐代“疏不破注”的传统,大胆质疑,甚至改经。苏轼怀疑《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非庄子所作。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承袭了王安石、苏轼等人以儒道为一的思维模式,常引用儒家经典来证《庄子》,对《庄子》散文的文字、脉络、笔法、意境等亦有深刻的阐释。宋明时期的禅宗更是吸收了庄子的思想。
清代的庄学——考据典范 这个时期比较有成就的庄学著作有林云铭的《庄子因》,他比较了庄子与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对《逍遥游》的主旨作出了新的阐释,对外杂篇真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宣颖的《南华经解》在探究庄子文章艺术方面取得突破。清代的乾嘉之学将考据学发展到顶峰。俞樾的《庄子平议》是训诂考据之作,在考据学方面成为阐释《庄子》的典范之作。晚清的一些研究成果继承发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等。民国时期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庄学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传统的训诂方法进行研究,如马叙伦的《庄子义证》、刘文典《庄子补正》、王叔岷《庄子校释》等;另一种是吸收了西方的哲学成果对庄子进行的阐释如郎擎霄的《庄子学案》、叶国庆《庄子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