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尼斯印象外文名称 Agrave; propos de Nice(1930)导演:让·维果 Jean Vigo海报编剧: 让·维果 Jean Vigo 摄影:鲍利斯·考夫曼更多中文片名:尼斯景象更多外文片名:Nizza类型:短片/纪录片片长:France:25 min / Canada:45 min国家/地区: 法国对白语言:无发行公司: Sherlock Home Video上映日期: 1930年5月28日 法国《尼斯的景象》是以法国南部海滨城市尼斯为主角的“城市交响乐”电影 在一年一度的尼斯狂欢节上,有钱有闲阶层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度假,悠闲地享受沙滩和阳光,生活在老城区的贫民却过着一贫如洗的日子 1929年夏,维果携带新婚的妻子前往巴黎,参加在老鸽笼电影院、乌苏林电影制片厂和一些电影俱乐部的电影放映活动 其间,他们结识了苏联电影摄影师鲍利斯·考夫曼和他的妻子 考夫曼是苏联纪录电影大师、“电影眼睛”学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胞弟,1925年移居巴黎后曾担任多部法国先锋电影的摄影师 当维果邀请考夫曼担任《尼斯印象》的摄影师时,考夫曼欣然应允,并跟妻子一道参与了影片脚本的策划活动 1929年秋,两对年轻夫妇完成了脚本的写作,于当年冬天投入拍摄 值得指出的是,考夫曼还是维果的所有其他影片的摄影师 按照四位年轻人的最初构思,《尼斯印象》是一部“城市交响乐”纪录片 这种纪录片是当时流行的纪录片样式,通常以一座城市为表现对象,反映这座城市一段时间之内(通常是一天之内)的生活状态,而且无情节无演员无表演(如法国导演阿贝尔托·卡瓦尔康蒂1926年拍摄的《只有几小时》,德国导演沃特·罗特曼1927年拍摄的《柏林交响乐》,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1929年拍摄的《带摄影机的人》) 维果和考夫曼将《尼斯印象》的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分别表现尼斯的大海、土地和天空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超越了城市交响乐纪录片的局限性,在影片中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和政治因素,集中表现在通过对比手法反映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和贫民阶层的悲惨景遇的巨大差别 正如萨杜尔所说,《尼斯印象》是先锋派末期一部极为强烈有力的作品,直接受到维尔托夫的影响,带有超现实主义的隐喻(时常是关于性的隐喻) 这部法国的社会纪录片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见证,而且是一种强烈的讽刺,尼斯那些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的大大小小的食利者,上流社会那种穷奢极侈的生活,狂欢节上华丽花车的游行,同那些衣不蔽体的穷人和尼斯旧城的贫民窟,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在拍摄方法上,维果经常让考夫曼坐在车椅上,把伪装起来的摄影机放在腿上 车椅在尼斯并不稀奇,往来通行无人注意,进行移动拍摄十分方便 考夫曼和维果采用“电影真理报”的方法(维尔托夫的方法)接近拍摄对象 拍摄过程中,如果拍摄对象有所察觉,他们便立刻停拍 维果后来对巴黎的观众说,这种纪录片的作者在遇到有趣的场面时,“要瘦得能钻进罗马尼亚钥匙孔那样,以便看到卡罗尔王子身着睡衣起床的姿式;还要小得能够蹲在蒙特卡洛赌场的帝王一样的收付赌钱的人的椅子底下……” 两位合作者在拍摄时虽然未能藏到收付赌钱的人的椅子底下,但在剪辑时做了相应的弥补 比如影片的开场,国际象棋棋盘上站着几个身穿夜礼服的如同结婚蛋糕上的小娃娃一样的人形,突然,收赌钱的耙子将他们一扫而光,紧接着是一个清洁工扫地的镜头 这个场面似乎在向观众表明:来尼斯游玩的每一批旅游者在明天也不过是一堆垃圾 1930年6月14日,维果在巴黎老鸽笼影院放映了《尼斯印象》,并在放映前做了一段简短的演说:“我想和你们谈一种更为鲜明的社会电影 我对这种电影比较熟悉:这是一种社会纪录片,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有观点的纪录(point de vue documenté) 这种社会纪录片与所有的纪录片和每周的新闻片不同之处在于,它含有作者清楚地在片中采用的观点 这种社会纪录片需要一种立场,因为它要详细说明事实 它即使不表现一个艺术家的观点,至少也要表现一个人的观点,人和艺术家两者都是同样有立场的 摄影机将对准那些应当作文献纪录下来并且将通过蒙太奇来加以解释的现象 当然,这里不允许有意识的表演 人物应出其不意地来摄取,否则就无疑抛弃了这种电影的文献价值 如果我们能够显示一个姿势所隐含的意义,能够从一个普通人身上出其不意地揭示出他内在的美或者他滑稽可笑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根据社会的一次纯物质表现而显示出一个社会的精神,那么,我们就达到了纪录片的目的 而这样的纪录片就含有一种力量,使我们不由自主地看到我们以前是漠然与之相处的世界的内在面貌 这种社会纪录片将开阔我们的视野 影片《尼斯印象》只是这种电影的一个简单的雏形” 维果所说的“有观点的纪录”,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观点纪录片” 美国纪录电影史学家埃利克·巴尔诺在《世界纪录电影史》一书中经常使用这个词汇(英文为point-of-view documentary),用以指那些观点鲜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的纪录片 法国电影理论家亨利·阿杰尔在1957年出版的《电影美学概述》中指出,法国电影学派往往以现实主义者自居,然而,真正把社会要求说得最明确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最有现实意义的是维果 所有的法国优秀纪录片都继承了《尼斯印象》的倾向 在新浪潮爆发前夕,为保卫纪录电影而形成的“三十人集团”(成员包括所有后来成为新浪潮电影运动主力的年轻导演),就是忠于这种倾向的体现 而且,从两次大战期间的时期开始,现实主义已经无法与“有一定倾向”的电影分开,换句话说,属于这种倾向的理论家和导演大多是马克思主义信徒 躺椅上穿衣的女子躺椅上穿衣的女子导演让·维果(Jean Vigo,1905—1934)生于巴黎,先祖为(法国与西班牙交界的)安道尔公国的贵族,父亲为当时法国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 在法国电影史上,维果被誉为“兰波”式的惊世天才 本片是他的处女作,他在拍摄本片时不仅在狂欢节现场抓拍了许多生动的画面,将镜头对准这个把金钱、色情和愚蠢当作崇高的浮华世界,而且创造性地加入了一些搬演的场面,比如一个男人在赤裸的脚上涂抹鞋油,一个在躺椅上穿着衣 男人在赤裸的脚上涂抹鞋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