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满清朝统治,又同情康、梁;既孕有民族思想,又没有转向革命。章太炎又将怎样“革政”呢?他提出了“客帝”“分镇”的课题。认为满洲贵族入主中国,是客帝,中国的“共主”,应为“仲尼之世胄”。说是只要清朝皇帝承认过去民族压迫的错误,拥护孔子后裔做中国的“虚君”,自己退居为齐桓、晋文般的霸主,发愤自强,那么反满情绪可以平息,可以防止“逐加于满人,而地割于白人”。他在文章中,不但也谈“素王”,还引《中候》和《春秋繁露》[35],说明他还未摆脱康、梁的思想影响。这种“客帝”的论调,也是章太炎后来所说“纪孔保皇”的表露。这点,他自己也不否认,说:“余自戊、己违难,与尊清者游,而作《客帝》,饰苟且之心,弃本崇教,其违于形势远矣”[36]。
“分镇”,也是章太炎在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改良设想。认为藩镇“政不己操,而位不久假”,所以“勿能跋扈”。政变危急之际,“犹赖有数镇稍自奋厉,是以扶危而定倾”。因此,不能削弱藩镇,而“甘心于白种之陵藉”。中国如果“无文武自将之主,而澌灭几至于尽”,所以削藩镇,是“天下之至私”,它只能“行媚白人”。同时,重藩镇和立宪政并不矛盾,“板荡之世,非得藩镇以尊攘,则宪政不立”。并举明治维新以为例,“若皇德贞观,廓夷旧章,示民版法,陶冶天下,而归之一宪,藩镇将奔走趋令,如日本之萨、长藩始于建功,而终于纳土,何患自擅”[37]。此后,进而指出,“瓜分而授之外人,孰与瓜分而授之方镇”[38],可知章氏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拟议“分镇”的。他反对满洲贵族的昏庸衰朽、丧权辱国,但对汉族地主阶级还有幻想。还想汉族地方督抚“扶危而定倾”,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完成“尊攘”大业。那么,他向往的还是“明治维新”式的“革政”。只是到了义和团运动以后,他才“鉴言之莠”,进行“匡谬”[39]。